目的 分析绵阳地区3~5岁儿童的口腔微生物菌群结构,探究其对患龋的影响。方法 对2023年3月~6月绵阳地区10所幼儿园的136例3~5岁儿童进行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筛选患龋儿童和口腔健康儿童各68例,分别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收集两组儿童唾液样本,提取其全基因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进行16S核糖体脱氧核糖核酸(16S rDNA)高通量测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CoA、非参数协方差分析(PERMANOVA)、相似性分析(ANOSIM)、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儿童口腔样本微生物菌群多样性、物种组成结构、优势菌群及功能差异。结果 α 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儿童Shannon指数(3.02 ± 0.70)和Simpson指数(0.86 ± 0.35)显著高于对照组(2.70 ± 0.46、0.67 ± 0.1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 3.150、P = 0.002,t = 4.115、P < 0.001);主坐标分析(PCoA)显示两组儿童口腔菌群呈现显著分离(F = 3.428、P < 0.001),且对照组与观察组间的Bray-Curtis距离(0.58 ± 0.22)显著高于组内(R = 0.659,P = 0.003)。属层级水平上,观察组儿童唾液样本中的链球菌属、纤毛菌属、巨球形菌属和普雷沃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嗜血杆菌属、梭杆菌属、志贺菌和大肠埃希菌属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 0.05);种层级水平上,观察组儿童的副流感嗜血杆菌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纤毛菌IK040、产黑普雷沃菌、洛氏普雷沃菌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观察组儿童磷酸戊糖途径、丙酮酸代谢和丙脂酸代谢丰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 与健康儿童相比,龋病儿童口腔微生物菌群多样性增加,结构紊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