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海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对BALB/c小鼠和Wistar大鼠致病毒理性的免疫学特征,提高对海分枝杆菌临床感染的认识。方法 将从1例海分枝杆菌手部感染患者脓液中的分离株,采用改良罗氏培养基,28~32 ℃恒温环境避光培养7~10 d后,挑取培养基菌落,应用McFarland比浊法估计所配制的细菌剂量浓度。选择雄性BALB/c小鼠30只,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A组、实验B组、对照E组。取0.1 ml菌液(浓度:3 × 108 cfu/ml)经尾静脉注射感染实验A组,腹腔注射感染实验B组,对照E组经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0.1 ml液体。感染4周后处死BALB/c小鼠,留取1 ml血液,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小鼠血清中IL-2、IL-4、IL-10、IL-12。选择雄性Wistar大鼠30只,数字随机法分为实验C组、实验D组、对照F组。实验C组经尾静脉注射0.1 ml菌液,实验D组将大鼠尾根部皮肤破损,滴入0.1 ml菌液,对照F组尾静脉注射0.9%氯化钠0.1 ml。感染4周后处死,分别留取血液2 ml,采用全自动生化仪分别检测上述3组血清中C3、C4、CRP及IgA、IgG和IgM。结果 实验A组和实验B组小鼠血清中IL-2、IL-10、IL-12无统计学差异(t = 0.486~0.978,P = 0.341~0.633),而IL-4表达有差异性(t = 2.534,P = 0.021)。实验A组和实验B组分别与对照E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5.763~17.283,P = 0.001~0.009);实验C组分别与实验D组、对照F组比较,C3、C4活性及CRP、IgA、IgG和IgM分泌有统计学差异(t = 2.206~7.512,P = 0.000~0.007),而实验D组与对照F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t = 0.570~1.239,P = 0.136~0.576)。结论 海分枝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小鼠和大鼠全身感染后可引起白细胞介素及免疫球蛋白表达增加,补体活性增强,而局部感染不会引起补体活性增强及免疫球蛋白高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