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是具有包膜的单正链小RNA病毒,HCV感染可导致肝炎、肝纤维化以及肝硬化,甚至会发展为肝细胞癌[1]。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全球人群抗-HCV阳性率约为3%,约有1.7亿人感染HCV,每年新增感染者约300~400万例[2]。而在我国,健康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约3800万人[3]。丙型肝炎起病隐匿,人感染HCV 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是持久性破坏[4]。由于丙型肝炎的初始症状不明显,往往被忽视。据报道,HCV颗粒可与血清中不同的脂蛋白、载脂蛋白成分结合,且肝细胞损伤可引起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等生物化学指标含量变化,但其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明确。为进一步观察和探讨HCV感染与血清转氨酶和胆红素的相关性,本文对本院2012年收治的100例HCV感染者血清学结果进行整理分析,现报道如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