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通过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贫血发病率及相关因素调查,了解其血液学发病机理及对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结局的影响。 方法 调查和分析4079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既往病史、并发症、血常规、部分骨髓超微结构、体外祖细胞培养及血细胞形态学观察。 结果 1990~2000年及2001~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贫血发病率分别为74.03%及60.07%;其中,女性患者高于男性,且随病情进展贫血发病率逐渐增高;其中以大细胞性贫血为主,占58.87%;同时检测4079例不同类型慢性乙型肝炎及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红细胞平均体积(MCV)和红细胞宽度(RDW),均显著高于轻型乙型肝炎患者。骨髓粒细胞胞浆内发现有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骨髓微环境损害,体外祖细胞减少,幼红细胞胞浆呈菊花样改变,巨核细胞呈退行性变,幼粒细胞凋亡,成熟红细胞寿命缩短,而相继出现贫血、伴白细胞减少或三系血细胞(白细胞系,红细胞系及血小板)同时减少的三种血液学改变。 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贫血的直接原因可能是HBV在骨髓血细胞内复制而逃避免疫清除,导致骨髓呈病态造血,无效红细胞生成,进而演变为慢性病变;幼稚血细胞增殖、分化和成熟障碍,血细胞随病情进展呈持续凋亡不可逆转;而缺乏铁、叶酸和维生素B12(VB12)又是该病贫血发生的继发因素。
|